从时间的河流中,捕捉瞬间的感悟
——韩林子诗歌阅读随想
作者:王新民(湖北)
在韩林子的诗歌中,能够打动读者、感染读者,让读者神思迷离的,是那些闪烁不定、灵动跳跃的诗句。尽管读他的诗歌,也需要一种耐心,但读者能够读懂,而且也能从那些想象奇崛的字链中,读出许多异样的诗歌意蕴来。韩林子的诗歌,贴近生活、淡雅清新、少匠气。深刻的思考、丰富的想象,往往给读者带来一种飞翔的冲动。韩林子的文字动静结合、张驰有度、主体轻盈、情感真挚、想象幽深,跳跃轻灵的节奏,开拓了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;诉诸内心的自我幻觉,再造了意境美妙的诗歌情怀。韩林子有一种能够把目之所至的意象写活的本领,他诗歌词语之中流动的那种“活性”,总是能够拓展你的想象,在你面前呈现一种意想不到的鲜活。
一首诗歌能否感染读者,往往在于它营造出来的意境。好的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深层次的悟性。情景交融、寓情于景、借景抒情、寓理于境、借境达理的诗歌无疑是好诗歌。好诗歌都会有一种意境优美、深远,让人读后会有一种身临其境、回味无穷的感觉,并且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、人性的严肃思考,获得深刻地启示。在韩林子诗歌中,就能找到许多奇异的意象,大多是动词的精选和句式的排列,而且自然流畅,不露丝毫雕琢的痕迹。诗中的语言呈现,似乎都是信手拈来,却又并非生活的本然。
真正的现代意识,真正的现代人精神是在看似混乱和嘈杂里形成的。现代文明的精神根基,现代人的情感意识,怀疑、质问、辨析、反思的能力,对精确描述和客观事物描述的追求,不泛滥、不浮夸的理性精神等,已经在韩林子的诗歌里成为一种写作的常识,成为一种在写作灵魂上的烙下的深刻印痕。韩林子能够在现代人的生存现场,找到与现场相对应的生存感、生命感,并进而形成与现代社会匹配的灵魂和价值。因为只有这样,韩林子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开放、以及视野的高度发达和抵达深度的不断掘进。
韩林子的诗歌,是一种纯粹出于即时性的意象链接和情绪宣泄,诗歌中的字链,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何种错觉是无关紧要的,你怎么感觉就怎么感觉,如果你阅读后产生了某种看法或印象,那就是韩林子的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。在诗歌写作中,韩林子以智性的轻松和悲悯的幽默,道出了当代人的空置感、漂浮感和焦灼感,以及人和大自然的对峙局面。诗人把诚挚的情感融化在自己平和灵秀的文字里,毅然远离了那种光鲜的神话礼赞和“形而上幻觉”,寻求的是一种心有灵犀的共鸣,而不是放之四海的普适性;远离了噪动着荷尔蒙的青春叙事、击鼓式的语词暴力、短促的重金属节奏、以及话语解构游戏的快感,始终坚守着质朴的汉语原音,回到了人的赤裸裸的“本原”,因此总是能够让人产生天马行空的思索。
韩林子是一个思想家,一个有思想,而且不随波逐流的诗人,对现实、对社会、对人性、对生命、对灵魂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。他善于将诗歌文明的内核,置放在历史的巨大维度之中进行观察;将那些被欲望缠绕而苦苦挣扎的灵魂,驱赶到一个分外宁静的空间进行严厉地拷问。于是,韩林子的诗歌,在憧憬、坚守、波折、反思中,显示出多种多样的生命模式;于是,在韩林子的笔下,便生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诗歌意象,以及由此而生的参悟。这些意象跌宕而有序,这些参悟独特而深刻,并给读者留下极其开阔的联想空间。
无论是在诗歌学意义上,还是在韩林子自己的创作实践中,出于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艺术危机情境的化解,他始终以一个艰辛的“此在”者出场,在当代诗歌文本形态多向度和可能性的寻求上,产生前所未有的对于旧秩序的怀疑从而激发出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力,解构与重建,探索与发现,超越与拓殖,变异与展延诗坛。在千姿百态的咏叹调中,韩林子始终吟唱着适合自己音色的“变奏”,通过高浓度思想凝聚的写作,来构筑属于自己的艺术标高;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严肃思考,来获得诗歌的突破;通过诗与思的完美结合,于艺术的浸润中宣示自己的生命哲学。
韩林子善于从身边那些惯常的细小情节入手,为我们编织出不同寻常、内心感觉非常熨帖的文字。灵活自如的语言操作,拓宽了他的诗歌题材,生活化的语言,激活了他诗歌的创造力。韩林子总是能够从物质世界里,抽离出精神和境界;从日常生活俗事中,淘洗出优雅和闲逸;从湍急的时间河流中,捕捉瞬间的感悟和联想,并迅速升华为闪光的意象。因此,韩林子的诗歌,在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,总是强烈地冲击我们的感官,引发我们的思考,让我们从他空灵的诗句中获得一种人生观、生命观、世界观的诸多感悟,从而回到内心,回到自我。
另外,在韩林子的诗歌中,诗人善于通过高浓度的情感表达方式,将微观事物和生活细节或者通过哲理的挖掘,或者通过玄秘的联想,让诗意撒向无比开阔的境地;试图通过想象丰富的诗歌语言,揭示文本中意象的隐喻意义,从而实现将语言从符号层面转化为事物本真的目的。同时,韩林子诗歌中氤氲的思想情趣、生活态度和诗人的敏锐和悟性,也是一种召唤人们回归理性的牵引力。所以,韩林子以精神和境界构建起来的诗歌文本,读起来便格外亲切感人。
【作者简介】
王新民,笔名斯民,王我,湖北著名诗人评论家。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作品一千四百余篇(首),出版著作有诗集《颤抖的灵肉》《美丽的阵痛》,《心域高原》;散文集《泅渡》,《文化纤陌》,《文化冷暖》;评论集《书中乾坤》,《精神脐带》,《咬文嚼诗》,《煮诗养心》;长篇小说《烟雨梁湖》以及《王新民自选集》四卷等二十余部。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,曾任武汉作协驻会副主席,《武汉作家》总编辑。现任武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,长江诗歌研究会名誉顾问。系武汉市突出贡献专家。